作為全國文化中心,北京文化產業資源豐富,文化金融融合發展具有良好基礎和廣闊空間。2009年至2013年,北京市文化產業增加值由1489.9億元增至2406.7億元,年均增速近13%,占GDP比重升至12.3%,已成為北京市僅次于金融業的第二大支柱產業。伴隨著北京文化資源優勢逐步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加強文化金融合作、促進文化金融創新,推動優勢產業強強聯合、互惠共贏,也成為中國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的重點工作。
依托資源優勢,先行先試
早在全國性的文化金融政策出臺前,人行營業管理部就在人民銀行總行的具體指導下,按照信貸政策工作要求,依托北京文化資源優勢,先行先試,率先開展了文化金融工作探索。于2009年牽頭相關部門出臺了《關于金融支持首都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成為人民銀行系統內首份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專項文件。
為了推動政策落實,調動銀行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人民銀行系統內率先開展文化產業信貸政策評估,并納入商業銀行信貸政策導向效果評估體系。2009年起連續5年持續開展評估工作,政策效果不斷得到強化。
為文化金融融合發展打造落腳點,2009年底,人行聯合相關部門出臺了《關于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在宣武區設立為文化創意企業服務的專營機構試點的意見》,通過信貸政策與財政政策協調配合的方式大力支持銀行開展文化金融專營機構試點,積極探索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新方式。2010年1月,“北京文化產業金融服務中心”落戶北京銀行宣武門支行,成為全國首家文化創意金融服務特色支行。
2010年以來,依據九部委文件精神,結合北京文化金融工作實際,人們先后印發了《2010年文化金融工作安排》、《2011年科技金融和文化金融工作實施意見》、《關于大力推進2013年科技金融和文化金融工作的通知》等,每年組織召開文化金融工作推進會,推動銀行深入開展文化金融合作,持續開展組織、機制和產品創新。同時,以人為本,著力培養文化金融復合型人才。
文化金融合作成效明顯
多年來,人行在文化金融工作方面的努力和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以銀行信貸為主、多種融資方式并存的文化企業融資格局基本形成。北京市中資銀行文化產業貸款從2009年的176.3億元增至2013年的692.9億元,4年時間增長了3倍。截至2013年底,北京地區已上市文化企業達到51家,累計首發融資額336.7億元,另有3家企業在“新三板”掛牌。其他適合文化企業特點的融資方式也不斷豐富。二是以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為典型代表的文化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機制逐步建立。截至目前, 轄區內各銀行累計推出文化金融創新產品近30種,其中知識產權質押類信貸產品累計投放近130億元。三是以特色化運行為主要特征的文化金融專營機構、特色支行成批出現。截至目前,北京市各銀行設立的文化金融特色支行、專營機構已近40家,并在人員配備、內部考核、產品供給等方面不斷細化差異化管理模式。四是以多方參與、互惠共贏為基礎的文化金融合作機制不斷完善。2010年底,多家金融機構和版權交易機構共同開發的“北京文化金融中介服務平臺”正式運行;中國人保財險北京市分公司與北京市文化局簽署《文化產業保險戰略合作協議》,在文化保險市場的培育發展、重點文化項目建設等方面加強合作;2012年末,國家開發銀行北京市分行與北京市文資辦簽署《文化創意產業統貸平臺建設合作協議》,目前已有12家銀行加入該平臺,致力于為中小型文化企業提供集中處理、集體打包、集合授信的融資服務;2013年,北京首家專注文化產業的政策性擔保公司——北京文化科技融資擔保有限公司成立,銀擔合作獲得新的市場空間。五是以文化專項財政資金為支點的杠桿撬動效應明顯增強。2006年至2010年,北京文化產業專項資金累計投入25億元,以直接補貼、獎勵、貸款貼息、擔保補助等方式支持了近600個文化產業項目,吸引約300億元銀行信貸資金投入。
創新發展是個長期、系統工程
盡管北京在文化金融合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小微型文化企業融資難、特色金融產品少等問題依舊突出,推動文化金融有效對接、實現文化金融創新發展仍然是一項長期的系統性工程。下一步,人行營業管理部將重點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是不斷健全文化金融組織體系。繼續推動銀行加快特色支行、專營機構和特色金融服務團隊建設,加大對文化金融業務的組織、機構和人才保障。二是持續推動文化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三是大力完善文化金融內部管理機制,進一步強化銀行對文化金融業務的差異化管理,在激勵約束、產品創新、授信審批、風險定價、盡職免責等方面形成差異。四是著力優化文化金融生態環境。探索建設文化企業信用體系,嘗試建立文化創意型小微企業信用評價和信息通報制度。五是積極推進文化金融合作試驗區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