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至26日,文化部、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在江蘇無錫召開了全國文化金融合作會議。這是2010年九部委印發《關于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以來,跨部門召開的第一次全國性文化金融會議。來自全國文化系統、金融系統、財政系統的200多位代表圍繞著如何深入文化金融合作展開討論。 三部門聯合發布《意見》 在這次全國文化金融會議上,文化部、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正式發布了《關于深入推進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成為文化領域和金融領域關注的焦點。
三部門聯合發布《意見》
在這次全國文化金融會議上,文化部、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正式發布了《關于深入推進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成為文化領域和金融領域關注的焦點。
《指導意見》發布4年來,我國文化金融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果。據中國人民銀行統計,截至2013年12月,文化產業中長期本外幣信貸余額已達1574億元,較年初新增419億元,同比增長36.28% ;185家文化企業注冊發行的債券余額已達2878.5億元;77家文化企業在滬深兩地資本市場上市。截至2013年末,全國共有各類型的文化產業股權投資基金57只,募集規模超過1350億元。另一方面,在去年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提出了“鼓勵金融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源相結合”的要求,將文化金融納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格局。在此背景下,《意見》的出臺顯得及時且必要。
據文化部文化產業司司長劉玉珠介紹,《意見》吸納了近年來文化金融合作的經驗與成果,結合當前金融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的新趨勢,從認識推進文化金融合作重要意義、創新文化金融體制機制、創新文化金融產品及服務、加強組織實施與配套保障四個方面提出了深化推進文化金融合作的要求,共15條具體內容。《意見》沒有再過多重復以往金融單方面支持文化產業的諸多具體事項,而是從促進文化與金融的對接與合作角度對今后工作提出指引,重點是體現出近年來文化金融合作的新趨勢、新需求、新做法,著力在文化金融的瓶頸環節、薄弱領域下功夫,體現文化金融合作的開拓創新。
“《意見》既提出了深化文化金融合作的制度安排,又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并對進一步拓展工作留有政策空間。”劉玉珠表示,《意見》有幾個亮點值得關注:建立了文化金融合作部際會商機制,完善文化金融中介服務體系,加大財政對文化金融的扶持力度,推進文化金融在重點領域的實施,重視金融支持小微文化企業發展,推動文化企業直接融資,創新文化金融服務組織模式,創建文化金融合作實驗區。
業界熱議文化金融融合
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迅速,在文化與金融合作方面也有一些創新成果,如國家開發銀行支持西安大明宮項目建設、中國進出口銀行助推云南文投“走出去”、中國工商銀行為華僑城創新融資產品等。但是由于文化產業自身具有輕資產、難評估的特點,文化企業總體來說融資不易,尤其是小微文化企業。而據統計,我國現有的近130萬文化企業中絕大多數都是小微企業。由此可見文化金融發展的難度以及深度融合的重要性。也因此,對于此次會議的召開和《意見》的發布,參會代表反響極其熱烈。
對于國內首家成立文化金融事業部的中國民生銀行來說,遇到了不少困難,也積累了較為豐富的文化金融合作經驗,在民生銀行文化產業金融事業部副總裁萬曉芳看來,雖然目前文化產業受政策扶持,處于快速發展階段,但是我國文化產業投融資體系結構還不盡合理。文化企業發展還主要依靠自由資金和社會資本的投入,金融對文化企業的融資支持比較有限。
對于文化金融現狀,湖北省文化廳文化產業處副處長吳紅敬表示,從湖北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的情況來看,存在信貸門檻比較高、缺少創新做法等問題。一方面,由于投入產業的不對稱性和消費市場的不確定性,文化產業表現出典型的“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的特點,銀行等金融機構由于缺乏可供借鑒的業務經驗和風險參照體系,整體比較審慎。另一方面,金融機構與文化企業間缺乏高效、便捷的融資信息對接平臺。由于文化企業和金融機構間信息不對稱,文化企業融資需求與金融服務之間無法實現快速對接,金融機構對文化企業運營情況以及文化產業項目缺乏足夠了解,對項目難以做出準確的判斷,導致銀行信貸投放難以及時跟上文化企業的現實需要。
“文化企業較其他行業的企業可能更缺乏風險意識,而保險業非常看重風險評估。如果企業本身不是特別注重風險控制的話,不管哪項金融服務都很難完全滿足企業的融資需求。”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產品開發部總經理助理楊慧晶建議,建設一個綜合的金融服務平臺,把一些金融服務形成一個完整的鏈條進行對接。
對于其他行業所提的文化與金融合作中存在的信息不對稱、風控難度大等問題,南京市文化投資控股集團董事長謝國慶表示認同,他認為,除此之外,文化企業信用評估也是個需要解決的難題。
融合、創新是關鍵
“創新”“融合”是與會代表經驗交流中的兩個關鍵詞。自2010年九部委《指導意見》出臺以來,文化企業和金融領域雙方都在探索文化金融的合作模式,但是金融和文化融合還需要進一步深化,需要不斷創新金融產品、服務模式等。
在創新文化金融合作模式方面,與會的各家銀行代表提出了許多有針對性的意見。中國人民銀行沈陽分行副行長宋慧中表示:“文化和金融業的融合在國內是一項剛剛起步的工作。”他站在銀行的角度提出,要建立文化產業融資擔保基金和文化產業貸款風險補償機制;根據不同文化產品的盈利能力,細化文化金融體系的政策和標準;明確文化產業發展戰略,既有利于增加國家財政對于文化產業的支持,也有利于銀行調整自己的政策跟進要求。另外,由于文化產業包括影視、動漫、藝術品等十幾個細分行業,有銀行業代表建議建立研究平臺,設立研究機構,在推動金融扶持時加以區別。涉及到小微企業,銀行希望有一個擔保平臺以及貼息貸款的支持,對銀行貸款的落地進行支撐。
按照三部門新出臺的《意見》,除了金融機構,財政部也將在促進文化金融融合中扮演重要角色。據了解,為鼓勵文化資源與金融資本相結合,中央財政將文化金融扶持計劃納入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重大項目管理,建立文化金融合作信貸項目庫,對符合文化產業發展方向、項目進展正常、按期還款付息的信貸項目給予貼息。值得一提的是,去年,中央財政通過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安排4.61億元,對中廣傳播集團移動多媒體廣播電視、天津市歷史風貌建筑示范點及五大道歷史文化街區等92個項目進行貸款貼息,撬動銀行貸款約770億元,有效降低了融資成本。本次會議上,財政部文資辦主任王家新透露,今后,財政部將對文化產業專項資金的管理方式和撥付方式、使用方式進行變革,真正在文化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中起到撬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