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太倉協鑫發電有限公司4號33萬千瓦燃煤發電機組順利通過18%額定負荷深度調峰出力認證,這標志著省內煤電機組首次具備20%以下深度調峰能力,江蘇能源系統靈活性提升取得新突破。
方天公司技術人員與電廠工作人員在驗證成功后合影
為進一步提高新能源消納水平,促進“風光火”協調互濟,2016年起,江蘇啟動煤電機組深度調峰試點工作,旨在提高能源生產供應靈活性,滿足新能源出力和電網平衡要求。截止2024年9月底,江蘇已有125臺、7264萬千瓦容量煤電機組具備深度調峰能力,平均深調能力達到31.4%,居全國前列,深調總能力達到1348萬千瓦,國內領先。預計到2030年,江蘇風光新能源裝機規模將從目前的7600萬千瓦增加到1億5000萬千瓦。作為重要的配套調峰資源,煤電機組調節深度將進一步下探,調節能力持續上行,助力新能源應發盡發。
作為試點機組,太倉港協鑫發電有限公司從今年年初開始,對其4號機組進行20%深度調峰綜合提效改造,重點在主汽供熱等方面開展技術裝備革新,從主蒸汽管道開口,將蒸汽經過減壓減溫處理后并入供熱母管,實現了20%以下出力水平穩定運行的深度調峰。
“我們所有4臺機組此前已經完成35%深調改造,此次4號機組改造實現18%深度調峰,大大提升了我廠機組調節能力,可以更大程度地參與輔助服務,支撐新能源消納,兼具經濟與社會效益。”太倉協鑫發電有限公司設備維護部經理陳陽介紹。
“具備這一深調能力,意味著在風光‘大發’時段,該機組可從滿負荷33萬千瓦下降至5.94萬千瓦,滿足約27萬千瓦風光新能源的快上快下。”負責此次深度調峰能力認證現場試驗的江蘇方天電力技術有限公司熱能動力中心鍋爐專業員陸燕寧介紹,太倉港協鑫電廠4號機組是省內首臺20%以下深度調峰亞臨界機組,為全省煤電機組深調能力挖掘提供了重要參考。
今年2月,江蘇電網統調發電機組深度調峰補充技術規范的發布,對燃煤機組在30%額定出力以下的深度調峰能力認定制定了更為詳細的要求。同時,隨著深度調峰輔助服務價格形成了深度越深、價格越高的輔助服務補償價格梯次,發電企業參與調峰的積極性得到了充分調動。煤電深度調峰能力的增加,將作為電網調峰資源的“基本盤”,為新能源發展和“雙碳”落地發揮重要作用。
作者:陳波 張曉閩
編輯:許馨妍
(文圖有侵必刪)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