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前三季度,北京市大力推進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以及應對氣候變化、生態保護五大行動計劃,污染防治攻堅戰整體進展順利。空氣質量持續改善,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為2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2%,在京津冀及周邊“2+26”城市中最優;100個國家和市級地表水考核斷面動態消除劣V類,Ⅰ-Ⅲ類斷面73個、同比增加11個;38個斷面達到水生態環境質量優良水平。土壤環境狀況總體良好;生態環境質量穩中向好。
持續深化“一微克”行動
加強揮發性有機物管控,組織50家企業開展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131家自愿性清潔生產審核,組織企業開展綠色診斷,完成30家企業VOCs“一廠一策”治理工程,推動重點區域、重點行業精細減排。推動氮氧化物減排,大興、海淀等區積極推廣新能源車,核心區燃油鍋爐改造任務順利推進,已完成5家、在施50家,農村清潔能源改造已完成安裝5500家。加強揚塵精細化管理,開展建筑垃圾聯合督導檢查,精細化治理不同類型裸地揚塵,完成揭網見綠7400余公頃,推廣秸稈粉碎覆蓋還田等手段治理農用地揚塵,除草留茬存根治理園林綠地揚塵;1-9月全市平均降塵量3.7噸/平方公里·月,同比下降19.6%。企業主動治理提高績效評級,新增A、B級和績效引領性企業21家。
努力提升水生態品質
保護飲用水源,持續加強水源地保護,與河北省簽訂新一輪密云水庫上游生態補償協議,從源頭保護水安全。保護水環境,入河排污口整治已完成計劃的93%;新增完成159個農村污水治理任務,切實加強污水管理。推進建設水生態,印發實施進一步加強水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的意見,啟動永定河等流域生態補水,水生態水平得到提升。
全面保障土壤環境安全
強化制度保障,《北京市土壤污染防治條例》正式頒布,進一步完善了本市土壤污染防治制度體系。強化全過程保護,對7500余畝新增耕地完成農業生產符合性評價復核,經調查可以安全再利用的建設用地面積500余萬平方米。強化源頭預防,加強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管理,房山區、延慶區開展畜禽糞肥還田試點。
穩步推進應對氣候變化工作
健全完善政策體系,出臺“十四五”時期應對氣候變化和節能等規劃,印發“十四五”時期低碳試點工作方案。與國際可再生能源署簽署應對氣候變化合作備忘錄。推進重點行業和區域低碳發展,支持數據中心節能改造;印發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國家綠色發展示范區實施方案,努力打造綠色高質量發展未來樣板。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不斷修訂完善本市碳排放權交易管理制度。
不斷加大生態保護力度
加強空間管控,深化推進“多規合一”,印發實施《北京市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21-2025年)》,著力推動礦山生態修復。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建立外來物種入侵防控聯席會議制度,印發實施《北京市進一步加強外來物種入侵防控工作方案》。加強示范引領,平谷區、豐臺區分別順利完成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兩山”基地創建申報工作;密云區、懷柔區等積極開展森林城市創建工作。
下一步,北京市將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對標對表,穩步推動年度攻堅任務目標完成,持續改善生態環境狀況。
原標題:前三季度北京市PM2.5平均濃度28微克/立方米
來源:北京生態環境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