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一批海外購領域的創業者曾碧波,留學歸來之后創辦洋碼頭。他指出海外購創業招商難,行業爆發尚需等待兩三年時間。
尋找供應商的過程非常慢、非常痛苦。談100個成1個就不錯。我們的一家美國奶粉供應商,都談了半年。所以,這個行業靠砸錢不會產生效果。中國非常激動,但海外零售商沒感覺,距離太遠,他們嗅覺沒那么靈敏,海淘量不夠。所以,這個成為產品壁壘。信息不對稱。
電商的發展太快,客戶體驗太好,消費者買了容易上癮。但海淘多麻煩,直接來洋碼頭一站式購物多簡單多爽。我們現在最大的壓力不在于買家。買家來的快,可以跟天貓、1號店等平臺合作。但是我們招商進展慢,簽上游商家很慢。你看洋碼頭上面的商品品類還不夠多,起碼沒達到我的預期。目前,也就兩三個類目做得好一點,母嬰、保健、食品、戶外、化妝品、居家、寵物、電子產品等很多品類我都想做大,但忙不過來。一個個談上游商家談得非常累。招商絕對是非常大的瓶頸。即使天貓國際也很難攻克下來。
中國講跨境電商激動得不得了。進口電商熱不起來。海淘熱什么熱?其實是一頭熱,人家海外商家都不賣給你貨,怎么熱?人家不知道你的存在。我們洋碼頭也不著急,已經等了四五年了。一頭熱。這個行業還需要兩三年的周期,到時商家會主動找上來合作。整個市場需要跟海淘創業者們一起來做。洋碼頭心態很好,不會砸錢很猛。
現在我們不燒錢,還賺了很多錢。在跟商家的交易中都有提成。海外商家如果正兒八經買的話,給到15%的提成肯定沒問題,美國的推廣聯盟都是百分之十幾的返點。很多海淘網站都是做返點錢。賺了也很多。10%的返點讓這些公司過的日子很爽。這跟美國的產業鏈有關系,美國的零售商為了獲得銷量,愿意給很多返點,毛利率夠,利潤很高。不像在中國做商家做得很苦逼,都沒利潤的。
但是,如果只過返利類網站,產業鏈整合的太淺,相當于只做導購而已,實際上沒有把商家的庫存接入下來,模式很難大規模做。其實,洋碼頭也同樣做著返利,但洋碼頭的毛利會少一點,比如,同樣拿到10%的返利,但我做了很重的物流、招商等東西, 所以到洋碼頭手上,可能只有2%。
兩大瓶頸須打破
(1)商家的庫存。現在的海淘沒有所謂的商家。都是用戶自己淘,商家的ERP要跟平臺的ERP對接好,確保商家有足夠的庫存。訂少了商家不爽,訂多了商家超賣。說明白了就是供應鏈問題,如何保證消費者買到貨。這個很難做到極致。很多商家不愿意對接系統,因為對商家現有的分銷體系和流通體系改動太大,在沒看到銷量之前很多商家不愿意做。
加上美國很多零售商數據庫不支持雙字節。消費者下單的地址名字都是中文的,對方數據庫里沒法存郵寄地址。這還是最簡單的系統問題。你如果讓對方的oreacl系統或SAP系統改掉,支持雙字節,需要投資很大。還有很多有貨的商家不懂中文,怎么對接?這些不是靠砸錢能解決的。
(2)如何順利地以低成本的物流配送到消費者手中?做起來很耗費時間,在組織物品的運輸的過程中,需要用到大量現有的物流資源,比如航空公司、清關公司、配送公司、倉儲公司等等,非常碎片化。每個鏈條人的做事風格、性格、價值取向都不同。有些就是想賺錢,不是像我們一樣,創業青年不賺錢也能干事兒。他們的空運費肯定很貴,如何選擇、整合各種優質、低成本的資源,需要花大量時間磨合。最后集中成一套物流方案。
洋碼頭不用任何轉運,自己搭建物流體系,成立貝海國際速遞。我們的量比轉運量大多了,現在每天將近1萬件訂單。現在最大的轉運公司也就一天3000~4000件左右訂單。
整合上游商家,整合物流配送體系,是兩個必須打破的瓶頸。這個過程非常難。
不僅是這兩個瓶頸,其中與中國內部電商博弈也值得考究,畢竟中國大電商還是相當強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