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各種社交媒體上,時常都可以看到投行人士在吆喝,“有人賣殼么?有人要殼么?”,因此,在經歷了“全民PE熱”后,業內又普遍認為“全民并購熱”已經到來。
7月11日,證監會就修訂《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根據修訂后的規則,不涉及借殼上市、不涉及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的并購重組將取消審批。此次政策的松綁勢必將激起一波并購重組熱潮。
熊鋼對并購熱潮的涌起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并購是一件非常專業的事情,是一件專業投資者來做都不一定能夠做成功的事情,更別說普通投資者了。我覺得,即使并購再“熱”,也絕對不會形成像“全民PE熱潮”那樣的"全民并購熱潮"。
就投資機構而言,VC投資時只要關注本企業就行了,但并購投資不但要關注本企業,還要對并購對象十分了解,同時要具備并購后企業重組能力。除了前期的并購交易的“角力”之外,并購交易達成后,兩個企業的業務、資產、組織要成功實現整合的話,會面臨各種各樣的難以預計的問題,比如并購后企業人員的安排、管理,文化沖突等。這就像做器官植入手術,即使植入器官與身體再匹配,身體還是會產生"排異性"的。
雖然形不成“全民并購熱”,但目前并購重組之火熱是件毋庸置疑的事情。而且,我覺得這種“熱”并不是壞事。就本質而言,并購是推動企業發展的最有效手段,同時并購可以有效地對低效甚至無效資源進行有效地再配置,可以將存量資產再優化。這也就是監管層壓制高價格的IPO融資的同時,鼓勵相對低價的并購融資的邏輯。
以澳銀的一個投資項目為例,這家企業所處的行業是高速成長的,雖然投資機構共同控股企業,但持股分散,無法形成對管理層的有效制衡,實際上企業由所謂"內部人控制",企業增長速度長期低于行業平均水平。投資者一直想要“賣”出去,但賣了兩三年都沒有成功。從今年開始,很多機構開始追著我們要“買”這家企業。現在,我們不但能夠成功地將這家企把企業"賣"給競爭對手,而且“賣”的價格也更好,并購后的企業增長也明顯提高。這就是現今“并購熱”的帶來的好處。
澳銀還有一個項目,多年前以4塊錢一股的成本入股,在去年時,我曾以為40塊錢一股的增值已是到頂了。結果,在其登陸新三板后,因為有并購的預期從而受到投資者熱捧,使得其第一筆有效交易價格已經飆升至62.5元一股,直接就將收益翻了一番。這是并購熱帶來的“副產品”。
并購狂潮涌起,就是賣家獲利了結的好時機,但聰明的投資者即使在熱潮中都能保持冷靜,他們會根據“熱潮”順勢調整投資策略和投資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