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前中國通過陸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把絲綢、瓷器、冶鐵、耕作等商品和技術,傳播到了中亞、東南亞、歐洲等地區,改善了當地的生產力和生活水平。
如今,中國正努力讓古老的絲綢之路恢復往日的輝煌。2013年,習近平主席首次提出了“一帶一路”的宏偉藍圖,提出五年來已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今后,“一帶一路”戰略將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成為我國實現國民經濟穩定增長、提升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國力的新動力,在深化改革開放的進程中持續發揮重要的積極作用。同時,“一帶一路”戰略立足于我國與沿線國家優勢互補和互利共贏,致力于打造區域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將在促進沿線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促進世界和平發展,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持續呈現出劃時代的重大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們要意識到發展“一帶一路”與全國各地、各行各業休戚相關,這對政府、企業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那么,“一帶一路”對于建筑垃圾資源化行業來說意味著什么?建筑垃圾資源化行業又將如何促進“一帶一路”持續發展?
“一帶一路”為建筑垃圾資源化行業
創造機遇
“一帶一路”沿線總人口約44億,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分別約占全球的63%和29%。無論從人口總量還是經濟總量上來說,都孕育著巨大商機。
首先,“一帶一路”將極大拉動建材行業需求。
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為加快提升我國與周邊國家交通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水平,形成區域交通運輸一體化,交通運輸是優先發展領域。“一帶一路”沿線60多個國家大多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多數處于經濟發展上升期,無論是從國內需求或是未來區域經濟合作的角度分析,這些國家對于基礎設施建設的需求均極其旺盛,按照規劃,未來10年間基礎設施投資將會達到50億人民幣,因此基礎設施建設也是“一帶一路”發展的重要著眼點。
以中國交建在“一帶一路”沿線開展的工程量為例,其在“一帶一路”沿線修建了10320公里公路、152座橋梁、95個深水泊位、10座機場,都需要大量的建筑材料作支撐。
其次,在拆建過程中不可避免會產生大量的建筑垃圾,成為很多國家在發展中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
根據我國廢棄物資源化國家工程中心測算,每拆除1平方米的舊建筑,將產生0.8立方米的建筑垃圾,中國與沿線國家基礎設施等設施建筑相對滯后,很多原有建筑需要翻新重建,必然會產生大量的建筑垃圾且難以處置。
一方面,公路、鐵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急需建筑材料,另一方面,拆除舊建筑產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如果不加以解決,這一矛盾只會會伴隨著“一帶一路”的深入發展而越來越大。而建筑垃圾資源化既可以消納掉建筑垃圾,又可以將這些建筑垃圾進行再生處置,為建設提供大量的建筑材料,這就為建筑垃圾資源化企業提供了發展機遇。 來源:中國建材報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