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濟南市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其中氫能相關的內容:
發展基礎
氫能,萊鋼集團、泰鋼集團、明泉集團等企業工業副產氫資源豐富,可通過變壓吸附工藝年回收高純氫10萬噸左右,具備大規模利用的成本優勢;賽克賽斯擁有質子交換膜電解水制氫技術優勢;“中國氫谷”加快建設,打造氫能“制-儲-運-加”一體化供應鏈,促進氫能推廣應用。
氫能領域,中國重汽集團組建氫動能汽車創新中心、氫燃料電池系統集成開發測試試驗室,成功研發中國首款氫燃料碼頭牽引車;山東氫谷新能源技術研究院加快建設,推動氫能產業快速發展。
服務居民綠色出行,推廣新能源汽車3.04萬輛,建成充電樁1.52萬個,車樁比達2:1;推廣氫燃料電池公交車40輛,適度超前建設汽車加氫站設施,滿足氫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需求。
國家將有序啟動實施高端通用芯片、基礎軟件技術、動力電池技術、燃料電池關鍵材料、新型電池電解質、可再生能源制氫等一批重大科技專項。
發展目標
展望到2035年,清潔能源將成為能源供應主體,可再生能源持續增長,“中國氫谷”建設取得較大進展,核能供熱取得較大突破;碳排放達峰后穩步下降,能源與生態環境實現和諧發展;全面建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為黃河流域中心城市建設和新時代現代化強省會建設提供堅實的能源保障。
強化能源科技創新驅動
大力發展工業副產氫純化技術,積極推進可再生能源制氫和低谷電制氫試點示范。重點研發高比功率車用氫燃料電池電堆、質子交換膜、儲氫罐制備技術,加快氫能開發利用。
能源互聯網建設工程
開展氫能儲能和飛輪儲能研究和示范應用,推動儲能系統與新能源發電、電力系統協調優化運行。
研究氫儲能技術、儲能電站運行維護、儲能場景核心設備關鍵技術及應用,加快推進智能電網產業與新能源技術、信息技術、儲能技術深度融合,推動智能電網及儲能產業快速發展。
中國氫谷建設工程
圍繞建設“中國氫谷”,重點在起步區、濟南高新區、萊蕪區、鋼城區、章丘區打造“一核引領、四區聯動”的產業格局,統籌推進制、儲(運)、加、用全鏈條發展,實施“氫進萬家”科技示范工程建設,開展氫能創新研究,推動氫能多場景運用。
(一)推進制儲(運)氫產業化
依托萊鋼集團、泰鋼集團、明泉集團等工業副產氫資源優勢,優化焦爐煤氣、化工尾氣變壓吸附制氫工藝,降低制氫成本,加速推廣工業副產氫純化技術及應用,重點推進明泉集團高純氫生產技術改造、泰鋼新能源(氫能)產業園等項目建設。積極開展光伏等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技術集成,依托賽克賽斯質子交換膜電解水制氫技術優勢,推進可再生能源制氫和低谷電力制氫試點示范。大力發展大容積液氫圓柱形儲罐、大容積液氫球罐,積極發展高壓氣態儲運裝備、液氫運輸及加注設備,加快氫燃料電池汽車車載高壓儲氫瓶等研發,重點推進70MPaⅣ型儲氫瓶產業化。依托山東氫谷新能源技術研究院的產業化優勢,加快集聚國內外氫能源產業鏈上下游生產企業,推進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黃河流域氫能產業基地建設,推動產業集群集聚發展。
(二)推進加氫設施研發建設
加快研發加氫設備、加氫站控制集成、高壓閥體等核心技術和部件;加快完善加氫站建設管理規范、作業安全規范、專用加注裝置、儲運裝置等技術標準,探索油、氣、氫、電多站合一模式布局,鼓勵利用現有加油、加氣站點網絡改擴建加氫設施,降低加氫站建設成本,推進歷城區韓倉公交停車場、港華龍鼎大道、中石化濟南石油分公司二環西路、勝利股份、鋼城區等加氫站建設項目。到2025年,建成加氫站15座以上。
(三)擴大氫能場景示范應用
依托山東重工等龍頭企業,大力發展氫燃料電池公交車及輕型卡車。鼓勵氫能整車生產企業開展公眾試乘試駕、產業座談,提升公眾接納程度,加速氫燃料電池汽車推廣。鼓勵優先在物流車、環衛車、渣土車、公交客運車等領域開展氫燃料電池車示范應用。圍繞經十路、工業南路—世紀大道、工業北路、鳳凰路等城市主干道規劃一批氫能源公交示范項目。積極探索氫燃料電池在熱電聯供系統、分布式電站、通訊基站、數據中心、綜合能源中心等領域示范應用,推進氫能源—冶金耦合應用示范基地建設,擴大氫能利用規模。
專欄5 氫能重點項目
泰鋼新能源(氫能)產業園項目。主要包括制氫工廠暨加氫母站項目、氫氣品質檢測實驗室、氫能關鍵材料及零部件項目,仿地幔熔鐵浴城市有機固廢制合成氣項目、新能源重卡綠色“氫”潔運輸示范項目、30萬噸氫冶金項目、燃料電池不銹鋼雙極板和氫燃料電池冷熱電聯供等。
國家電投黃河流域氫能產業基地。國家電投氫能公司擬在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建設黃河流域氫能產業基地,開展氫能技術應用研發,成立氫能產業基金,參與“氫進萬家”應用示范,建設氫能燃料電池及關鍵零部件高端裝備智能制造基地,項目建成后將打造黃河流域最大的氫能綜合應用示范區。
規劃實施環境影響分析
本規劃在優化能源結構方面,大力發展分布式光伏,有序推進生物質、垃圾等熱電聯產項目建設,實施氫能開發利用,增強天然氣供給能力,擴大“外電入濟”規模,推動燃煤鍋爐、小型燃煤熱電廠熱源整合,嚴格控制煤炭消費總量,有效減少二氧化碳和污染物排放總量。
發揮專項規劃的引領作用,切實做好能源規劃與電力、電網、油氣、可再生能源、氫能等專項規劃的銜接,堅持能源發展與環境保護并重,嚴格落實“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要求,突出加強優先保護單元和重點管控單元能源開發的生態保護,嚴格依據規劃,科學布局實施能源項目,壓實企業環保主體責任。
來源:濟南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