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在2021年宣布:“氫的時刻終于來了!” 如今,泡沫已經破裂。
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最近的一份報告稱,在未來幾十年里,綠色氫的價格仍將遠遠高于此前的預期。烏蘇拉·馮德萊恩在2021年的演講中吹捧的每公斤2歐元現在看來似乎遙不可及。
我們已經在2020年和2023年證明了氫不是瑞士刀,也不是奇跡的解決方案。我們的圖表顯示了氫氣生產的低效率,這是眾所周知的。我們認為,“電氣化優先”應該成為歐盟新能源的座右銘。
然而,我們不希望氫的“游戲結束”。氫基燃料仍然是船舶、飛機和化肥不可缺少的能源載體,在這些領域,電氣化是不可能的,生物能源也無法規模化擴展。
這需要一種新的方法。要啟動電子氨、電子甲醇或電子煤油項目,需要數十億歐元的資本投資。石油公司本可以進行這些投資,但他們沒有。沒有無限財力的新進入者,如果不能保證有人會以支持其商業案例的價格購買他們的產品,就無法獲得融資。風險實在太大了。
去年,歐洲能源署為航空業確定了56個電子煤油項目,為航運業確定了61個正在開發的電子燃料項目。但其中只有一小部分獲得了最終投資決定(FID)。即便如此,已獲得FID的旗艦項目仍有可能被取消。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歐盟的回應是氫銀行(EHB)。當時的想法是,通過競爭性拍賣,為歐洲生產的每公斤可再生氫分配固定補貼。經過第一輪招標,七個項目被選中,總金額為7.2億歐元。
氫銀行是一項偉大的創新。但這似乎行不通。
氫銀行的競爭性招標機制使其贏得了每公斤氫平均約0.50歐元的補貼,而西班牙預計2030年的價格至少為每公斤6歐元。由于擁有豐富的陽光和風能,西班牙是最有潛力的國家之一。拍賣設計導致了一場逐底競爭,公司只是想要在獲勝名單上占有一席之地,因此出價太低,使他們的項目在經濟上不可行。
為什么?從表面上看,項目開發商希望獲得歐盟的批準將增加項目的知名度,這應該足以籌集私人融資來彌補缺口。但是,如果不解決風險和承售問題,任何氫銀行中標項目都不太可能具有長期生存能力,并有可能重復奧斯特德旗艦項目的命運,該項目即使在收到最終投資決定(FID)后也不得不被取消。
問題不只是成本。目前船舶和航空公司的做法是基于短期或現貨合同。他們未來十年都不買燃料。事實上,航空公司或托運人也不受燃料指令的約束。石油巨頭受到電子煤油配額的限制,但大型石油公司打賭,他們可以在歐盟的授權生效之前扼殺它。小額補貼不會改變這一切。
德國的H2 global提供了不同的方法。它基于“雙重拍賣模式”。首先,有一個政府支持的拍賣,比如購買電子氨。最好的報價將獲得H2 global擔保承購的長期合同。這讓開發商有信心去籌集資金并實施項目。然后舉行第二次拍賣,這一次試圖出售電子氨,例如向一些化肥或航運業客戶兜售。
這些“需求”部門愿意為綠色氨出價多少取決于它們的監管和市場動態。監管壓力越大,燃料供應商或船東就越愿意為氫基燃料付費,補貼就越低。最好的辦法是像我們對航空燃料供應商那樣實行簡單的強制配額,但在歐盟海事領域存在的乘數和匯集也有幫助——盡管對航運燃料供應商實行配額會更好!
因此,關鍵不在于通過納稅人的補貼來完全抵消綠色溢價——航運和航空用戶最終需要為清潔燃料付費——而是要使數十億歐元的投資風險大大降低。有趣的是,H2 global最初是德國的計劃,但現在也吸引了荷蘭的資金(3億歐元)。它也向歐洲項目開放招標。
歐盟的航運和航空碳市場每年可能會籌集超過100億歐元的資金,其中一些資金專門用于歐盟層面的清潔燃料投資,但大部分資金由各國政府持有。為什么不用這筆錢的一部分來建立一個H2 Global風格的歐盟氫庫,或者讓H2 Global來為歐盟組織招標呢?
烏蘇拉·馮德萊恩一直是氫的堅定信徒和推動者。她是氫銀行1.0版本的設計者。如果歐盟成功地消除了投資的風險,那么氫的時刻很可能最終會到來。歐洲的航運業和航空業都將依賴于此。
(素材來自:氫能新聞 全球氫能網、新能源網綜合)
聲明:來源:新能源網 china-nengyuan.com 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靈核網轉載此文目的為傳遞更多信息,如文圖有侵或者來源標注有誤或者不讓轉載,可撥打官網底部400熱線。我們會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