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在全球能源轉型與環保要求日益嚴苛的大背景下,燃煤耦合污泥發電技術作為一種創新的能源利用與廢棄物處理方式,正逐漸成為行業焦點。而污泥干化技術在這一過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為實現污泥的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撐。
一、關鍵作用
(一)提高燃燒效率
未經干化處理的污泥含水率通常在 80% 左右,直接摻燒會導致燃燒不完全,降低鍋爐熱效率。通過干化技術,將污泥含水率大幅降低,例如采用蒸汽傳熱圓盤干化工藝,可使污泥含水率從 80% 降至 40% 。這使得污泥在燃燒過程中能夠更充分地與煤炭混合并燃燒,釋放出更多熱量,從而提高鍋爐的燃燒效率和發電效率。以某電廠為例,采用污泥干化技術后,鍋爐熱效率提升了約 5%,發電效率提高了 3%,為電廠帶來了更可觀的經濟效益。
(二)穩定燃燒過程
高含水率的污泥在燃燒時容易出現結渣、腐蝕等問題。干化后的污泥具有更好的流動性和穩定性,能夠更均勻地與煤炭混合,減少燃燒過程中的不穩定因素。通過實驗數據表明,干化后的污泥摻燒時,鍋爐內溫度場更加均勻,溫度波動范圍縮小了約 20%,極大地降低了結渣和腐蝕的風險,確保鍋爐的安全穩定運行,減少設備維護成本和停機時間。
(三)減少污染物排放
干化過程中,部分有害物質會隨著水分的蒸發而被去除或分解。例如,污泥中的部分有機污染物在高溫干化過程中會發生熱解反應,轉化為無害物質。同時,干化后的污泥在燃燒時能夠更加充分,減少了因不完全燃燒而產生的污染物,如一氧化碳、未燃盡的有機物等。此外,干化技術還可以對污泥中的重金屬等有害物質進行一定程度的固化和穩定化處理,降低其在燃燒過程中的揮發和排放。研究顯示,經過干化處理后再燃燒,煙氣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含量降低了約 15%,使煙氣中的污染物含量更容易控制在環保標準范圍內,減輕對環境的污染。
(四)便于儲存和運輸
濕污泥具有較大的體積和粘性,儲存和運輸難度較大,且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經過干化處理后,污泥的體積大幅縮小,變成易于儲存和運輸的干態顆粒或粉末。據測算,干化后的污泥體積僅為濕污泥的 1/4 ,不僅可以降低儲存和運輸成本,還能減少在儲存和運輸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提高污泥的處理效率和靈活性。
(五)實現資源循環利用
污泥本身含有一定的有機物質和可燃成分,經過干化處理后進行燃煤摻燒,實現了污泥的能源價值回收,將原本的廢棄物轉化為可利用的資源,符合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以一座日處理量為 100 噸的污水處理廠為例,其產生的污泥經過干化摻燒后,每年可節約煤炭約 3000 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 8000 噸,實現了資源的有效利用和環境效益的提升。
二、存在的挑戰
(一)技術難題
不同污水處理廠產生的污泥成分和熱值各異,給發電企業的鍋爐燃燒帶來不穩定因素,影響發電效率和設備運行。同時,現有燃煤發電設備需大規模改造以適應污泥摻燒,且干化與預處理技術存在能耗高、易產生二次污染等問題。例如,一些干化設備在運行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增加了運營成本,并且可能會產生廢氣、廢水等污染物,如果處理不當,會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部分直接干化技術,利用高溫煙氣直接與污泥接觸,雖然干化速度快,但能耗極高,且廢氣中可能攜帶大量的揮發性有機物和粉塵。
(二)運營管理協調困難
發電企業和污水處理廠在生產計劃、設備維護、人員調度等方面存在差異,信息溝通不暢和工作銜接不當時有發生。此外,在污泥質量控制、摻燒比例監測以及突發情況應急處理等方面,雙方協調配合的難度較大。比如,當污泥供應質量出現波動時,發電企業難以及時調整摻燒方案,可能導致燃燒不穩定或污染物排放超標等問題。由于污水處理廠的生產工藝調整或設備故障,可能導致污泥含水率、成分等發生變化,而發電企業未能及時獲取信息并調整,就會引發一系列運行問題。
(三)經濟成本分擔與風險管控壓力大
合作涉及的污泥處理、設備改造和運營管理等成本高昂,如何合理分擔成本和分配利益成為關鍵問題。同時,能源市場波動和環保政策變化帶來的風險,也給項目的經濟效益和可持續發展帶來了不確定性。例如,煤炭價格的波動可能會影響污泥摻燒的經濟性,而環保政策的日益嚴格可能要求企業進一步增加污染控制設備和措施的投入,增加了運營成本和風險。若煤炭價格大幅上漲,污泥摻燒所帶來的成本節約優勢將被削弱;若環保政策要求進一步降低污染物排放限值,企業可能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對污染控制設備進行升級改造。
(四)環境與安全隱患
燃燒過程中可能產生的污染物排放控制難度大,污泥儲存、運輸和處理過程中的惡臭、噪聲污染以及安全風險等問題,也給項目的周邊環境和安全生產帶來了挑戰。比如,濕污泥在儲存和運輸過程中容易產生惡臭氣體,對周邊環境和居民生活造成影響,同時,污泥中的一些成分可能具有腐蝕性或毒性,在處理過程中需要采取嚴格的安全防護措施,以防止對工作人員和設備造成危害。污泥中的酸性物質可能會腐蝕儲存容器和運輸管道,而污泥中的病原體也可能對操作人員的健康構成威脅。
三、發展趨勢
(一)技術創新與優化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污泥干化技術將不斷創新和優化。一方面,研發更加高效、節能的干化設備和工藝,降低干化過程中的能源消耗和成本;另一方面,結合先進的自動化控制技術和智能監測技術,實現污泥干化過程的精準控制和智能化管理,提高干化效率和質量,減少人工干預和操作失誤。例如,研發新型的熱泵干化技術,利用熱泵回收干化過程中的余熱,可將能耗降低 30% 以上。同時,通過安裝在線含水率監測儀、溫度傳感器等設備,實現對干化過程的實時監控和自動調整。
(二)協同處理與資源循環利用
未來,污泥干化技術將與其他廢棄物處理技術和能源利用技術進行更深入的協同合作。例如,將污泥干化與垃圾焚燒、生物質發電等技術相結合,實現多種廢棄物的協同處理和能源的梯級利用;同時,加強對干化過程中產生的廢氣、廢水和廢渣的回收利用,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和零排放,提高整個系統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在一些試點項目中,將污泥與垃圾進行混合干化后再焚燒,不僅提高了燃燒效率,還實現了廢棄物的減量化和無害化處理。
(三)政策支持與市場推廣
在國家 “雙碳” 戰略和環保政策的推動下,燃煤耦合污泥發電項目將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和鼓勵。政府將進一步完善相關的補貼政策、優惠措施和標準規范,引導和推動更多的燃煤電廠采用污泥干化技術進行污泥摻燒發電,擴大市場規模。同時,通過加強宣傳和推廣,提高社會公眾對該技術的認知度和接受度,為其市場推廣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目前,已有部分地區出臺了按污泥處理量給予補貼的政策,每噸補貼金額在 200 - 500 元不等,極大地激發了企業的積極性。
(四)應用領域拓展
目前,污泥干化技術在燃煤摻燒中的應用主要集中在市政污水處理廠的污泥處理上。未來,隨著技術的成熟和成本的降低,其應用領域將不斷拓展,包括工業污泥、印染污泥、造紙污泥等各種類型的污泥處理,以及在其他行業的廢棄物處理和能源利用領域的應用,如水泥廠、鋼鐵廠等,實現更廣泛的資源循環利用和節能減排目標。在不同規模電廠從小型燃煤電廠到大型超臨界、超超臨界機組,污泥干化燃煤摻燒技術將得到更廣泛的應用。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經驗的積累,將逐步解決不同規模電廠在應用過程中遇到的技術難題和經濟問題,使該技術在各類電廠中都能發揮其優勢,實現污泥的無害化處理和能源化利用。
污泥干化技術在燃煤摻燒中的關鍵作用不可忽視,其發展趨勢也十分廣闊。相信在技術創新、政策支持和市場需求的共同推動下,污泥干化技術將在未來的能源與環境領域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為實現我國的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以及可持續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如需轉載必須注明來源作者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