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燃煤耦合摻燒固廢技術面臨成本挑戰,業內通過設備改造、智能運維、分步投入、人力管理優化、流程再造及區域聯動運輸等方式降低成本,助力技術加速應用,推動能源清潔轉型。
在能源轉型與環保需求的雙重驅動下,燃煤耦合摻燒固廢替代燃料技術正逐步嶄露頭角,然而,成本增加問題卻如影隨形,成為制約其廣泛應用的一大瓶頸。近日,業內專家與企業紛紛聚焦,共尋破解之道。
一、設備維護與技術改造攻堅
精細選型,源頭降本
在項目規劃前期,電廠與設備制造商緊密協作,開啟一場“定制化設備革命”。深知固廢替代燃料成分復雜、特性各異,制造商依據燃料腐蝕性、顆粒度等關鍵指標,量身打造鍋爐、輸送設備等。某大型電廠引入的新型耐腐蝕鍋爐,其關鍵受熱面采用特殊合金涂層,相較傳統設備,在應對含氯較高的垃圾衍生燃料時,磨損率驟降30%,極大削減后續維修頻次與成本,從源頭上為長期穩定運行筑牢根基。
預防先行,智能運維
走進電廠的設備監控中心,大屏上實時跳動著設備運行參數:溫度、壓力、磨損程度等一目了然。借助前沿傳感器技術與智能數據分析算法,電廠構建起嚴密的設備“健康預警”體系。一旦數據波動異常,系統即刻發出警報,運維團隊迅速響應,精準定位故障隱患,提前實施維護。以某中型電廠為例,實施預防性維護計劃后,設備突發故障導致的停機時長縮短40%,年度設備維修成本降低約 25%,用科技手段護航生產連續性,化解高額維修風險。
分步改造,精準投入
面對技術改造的高額投入,電廠另辟蹊徑,推行“分步走”策略。先聚焦給料系統與燃燒器兩大核心環節,小范圍試點優化改造。某電廠首次投入 500萬元對給料系統升級,改造后燃料混合均勻度提升 20%,燃燒效率顯著增強,單月節省燃料成本 30萬元。依據詳實的成本效益評估,再逐步拓展至其他部位,確保每一分改造資金都精準砸向“效益產出點”,實現投入產出比最大化。
二、人力與管理成本優化
專業賦能,高效運作
培訓教室里,運維人員全神貫注聆聽專家講解固廢燃料特性、新型設備操作要點。這是電廠常態化培訓體系的一幕。通過定期組織專業培訓,涵蓋理論知識與實操演練,員工技能短板迅速補齊。實操考核數據顯示,培訓后員工操作熟練度提升35%,處理復雜工況的能力顯著增強,誤操作導致的設備故障減少 60%,人力成本在高效運作中悄然“瘦身”。
流程再造,智能增效
電廠大刀闊斧對生產流程進行“手術”,精簡冗余環節。全新設立的燃料調度中心成為樞紐,統一調配固廢替代燃料與煤炭,精準把控進料節奏。借助先進的 ERP管理軟件,設備運行、燃料庫存等信息實時共享,管理層依此實現智能化決策。某電廠流程優化后,人力需求減少 15%,管理效率提升25%,生產協同性步入新臺階,為成本管控注入強大動力。
三、固廢收集與運輸成本突圍
區域聯動,集約運輸
跨區域合作網絡在多地蓬勃興起。發電廠牽手周邊垃圾處理廠、農林廢棄物回收站,搭建起固廢資源“共享通道”。在某省試點區域,政府統籌布局,建設 5座固廢收集中轉站,規劃最優運輸路線。通過集中收集、規模化運輸,單位固廢運輸成本銳減 30%,運輸效率提升 40%,資源整合之力盡顯。
創新驅動,綠色運輸
科技賦能運輸環節同樣精彩。部分電廠大膽試水管道輸送、氣力輸送技術,針對特定固廢替代燃料開辟全新運輸路徑。某生物質電廠利用氣力輸送系統運輸稻殼等燃料,損耗率從傳統運輸的10%降至 2%,運輸成本降低 20%。同時,物聯網加持下的運輸車輛實時調度,杜絕空駛、迂回,車輛利用率提升30%,為固廢“最后一公里”運輸難題交出亮眼答卷。
在各方合力之下,燃煤耦合摻燒固廢替代燃料技術有望沖破成本枷鎖,加速駛向大規模應用的快車道,為我國能源清潔化轉型、固廢資源化利用描繪壯麗新篇。
相信不久的將來,這項技術將成為電力行業可持續發展的中流砥柱。
轉載請注明來源作者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