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海外網報道,近年來,當中國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世界對中國的解讀和認知也出現了分化和差異。近日英國廣播公司(BBC)國際部委托國際民調公司GlobeScan所做的國別形象調查印證了這種差異性。
調查顯示“世界對中國的看法出現分裂”,不過對中國的正面看法基本穩定,比去年略增,達到 42%;而認為中國對世界的影響基本負面的受訪者比例也是42%。在各國受歡迎程度的總體排名中,德國繼續名列第一,正面60%,負面18%。之后是加拿大、英國、法國、日本、歐盟和巴西,美國名列第8,中國名列第9。如何看待這份民調結果呢?
在傳統思維中,當然是希望中國受歡迎程度越高越好。那么崛起的中國能否做到讓更多的國家民眾點贊呢?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不過難度會越來越高。
具體來說,對中國看法比較正面的民眾多數來自亞非拉。這很容易聯想到中國在上述地區開展長達數十年的包括援外項目在內的大量海外投資。這些工程和項目有力地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和民生進步。中國通過做大經濟蛋糕的方式最終形成多贏格局。因此,中國越發展,給他們帶來的收益將會越多。中國的形象在當地無疑是正面的和積極的。
對中國看法持比較負面的民眾多數來自發達國家,這就與中國崛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這些國家的民眾確實享受著中國制造帶來的各種便利,不過只是在他們所認為的全球價值鏈的下游。另外,在他們傳統的世界政治和安全版圖中并沒有中國的位置。在現實主義世界中,安全的蛋糕無法通過做大增量來實現利益均沾。當中國崛起已成事實,不合理的國際秩序也開始被不斷撬動,他們擔憂這些原本“理所應當”的霸權和既得利益很可能不復存在。比如在近年持續升溫的東海南海爭端中,他們無法理解中國非常合理的行為,反而認為中國扮演了某種“威脅”的角色。
由于存在經濟和安全兩套判斷標準,世界民眾對中國的評價有地區分布的差異并不意外。不過有關國家形象的討論并非到此為止。一個國家的形象好壞由兩方面構成,除了剛才所談及的國家言行本身,還有國家形象自我塑造能力的因素。
如果一個國家自我塑造形象的能力不足,那么就很可能成為被別人塑造的對象。盡管中國近年來硬實力上升很快,但在軟實力特別是國際話語權建設方面仍有較大提升空間。目前來看,包括“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等各種對中國形象不利的論調很大部分是由西方輿論引發的。這并不是說西方輿論都故意歪曲,也有誤讀和誤解遮蔽了真相。但實事求是地看,針對這種負面輿論,中國“消毒”的效果并不明顯。正如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主任傅瑩在前不久舉行的香格里拉對話會上所說,中國可能要做出更大的努力,去傳遞中國的聲音,縮小形象被人塑造的空間。
隨著中國的發展,世界對中國也越發挑剔。讓更多國家給中國點贊,這個難度系數正在不斷升高。事實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得到所有人的歡迎,中國對此也無須奢求;不過,換個角度來看,外界的目光越來越挑剔,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這將促使中國不斷改進,向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大國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