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增預案中,仁和藥業還打算以募得的12億元和自有資金2.6億元投入醫院藥房托管業務。2015年仁和藥業
市場發展預測:
按照仁和藥業的設想,醫藥分業是趨勢所在,今后疾病診療和藥品經營將會分家,尤其是醫院藥品取消零差率后,原本作為醫院“印鈔機”的藥房,有可能會衰落成醫院的負擔。
這當然是個商機,處方藥的市場和利潤對任何資本都具備充足的吸引力。仁和藥業打算從江西老家干起,目前已經和宜春、萍鄉的12家縣級以上醫院簽訂了意向協議,計劃到2017年托管55家醫院藥房。藥房托管需要錢,在其擬投入的14.6億元真金白銀中,3.85億元將用于托管保證金,1.92億元用于藥房托管方,8.62億元用于藥房自動化建設,2000萬元用于公立醫院藥房在線管理中心。
火力不可謂不兇猛,這么多子彈打出去,萬一脫靶怎么辦?仁和藥業在公告中細算了一筆賬,如果到2017年能順利托管55家藥房,就可以實現營收38.5億元,毛利8.9億元。這本賬細化后,相當于每家藥房每年貢獻營收7000萬元,每天19萬元。14.6億元的稅后動態投資回收周期為4.12年。
藥房托管的嘗試始于1998年,熱鬧一陣后就偃旗息鼓了。讓這一業態起死回生的是康美藥業(咨詢買賣),2014年初,瘋狂的康美在12天內簽下81單托管協議,意味著81家醫院藥房被圈入版圖。這一版圖滲透的是康美的雄心,“一旦占領藥房,就掌握了通向這家醫院的獨家銷售渠道。一來可以實現從產到銷的全產業鏈;二來增強議價能力,倒逼上級代理商或者廠商讓利;三來可以坐地為王擴大代理規模。”負責康美藥業藥房托管業務的副總經理李建華曾向中國證券報記者道出玄機。
上述三點動機和仁和藥業的盤算也許不謀而合。中國上萬億元的藥品市場,八成在醫院藥房,一旦占領這塊前沿陣地,企業的角色將發生重大轉變。托管藥房,獲得采購與配送兩大權力,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這兩項大權的變動將重新劃分醫院在藥品上的利益格局。處方藥不同于一般商品,其最終消費導向,落在醫生開處方的那根筆上。仁和藥業大權在握后,如何處理自身與醫院、醫生、藥廠的關系,將決定其盈利模式的生命力。
“藥房托管后,將切斷藥廠與醫生的回扣利益鏈條,這是最為敏感的一環。”李建華解釋道,康美藥業的做法是先倒逼藥廠或代理商讓利,擠壓藥品流通環節上的虛增空間;其次將藥廠讓出的部分利益以藥房和藥事人員工資的形式返還給醫院,也會將一部分利益分配給醫生。“這樣做,既能讓醫院減輕財務壓力,也可以讓醫生多一份陽光收入。”
和醫生的微妙關系如果能妥善處理,藥房業務對托管方來講確實是一池肥水。自家的藥品無需一家家醫院推廣,在托管的地盤內,可以率先銷售自家生產或代理的藥品,具備獨占性,對銷量會有立竿見影的功效。
當然,這碗飯也有難啃的地方。“政府資源是決定藥房托管前途的命脈,也能左右托管方與醫院的利潤分成模式。”一位不愿具名的上市公司高管向中國證券報記者分析道,這也是仁和藥業選擇從江西家門口干起的原因,今后能否在其他地區繼續大踏步前進,還有賴楊文龍更多的修煉。“換言之,如果人事變動,原來的城下之盟被打破,后果不堪設想。”
國務院醫改辦專家胡善聯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藥房托管的生命力亦取決于四大醫患矛盾的“平衡”:首先是讓藥企或代理商有錢可賺;其次是醫療機構有利可圖;第三是藥價有所下降;第四是處方藥銷售中的不規范行為有所收斂。
“前兩者決定托管方與醫院的關系,后兩者將評判其是否符合國家醫改的方向。”胡善聯解釋道,藥房托管相當于在藥廠與醫務人員之間架起一道墻,借以阻斷利益輸送。但反過來講,托管方既然可以倒逼藥廠讓利,是否也會“同流合污”、“變本加厲抬高藥價”,有待觀察。
另一暗藏的風險在于,目前國家層面尚無明確的藥房托管指導意見,只是鼓勵各地進行“積極探索和嘗試”,部委之間、國家和地方之間對此事的態度并未統一,各界對藥房托管的質疑聲不絕于耳。一旦政策變動,托管方再精打細算的投資回報方案,也將成一枕黃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