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這位活躍于二十世紀上半葉的詩人、作家,美術設計師、建筑學教授。個例外,她不但美貌絕倫、高貴脫俗,而且才情超凡、智慧過人,著名詩人徐志摩對她一生傾情,邏輯學家金岳霖為她終生不娶,建筑學家梁思成因他成就偉業。林徽因可謂才貌情三者兼得,堪稱女人的經典,凡間的精靈。
從1930年到1945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婦二人共同走了中國的15個省,190多個縣,考察測繪了2738處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就是通過他們的考察得到了世界、全國的認識,從此加以保護。比如像河北趙州大石橋、山西的應縣木塔、五臺山佛光寺等。也正是由于在山西的數次古建筑考察,使梁思成破解了中國古建筑結構的奧秘,完成了對《營造法式》這部“天書”的解讀。
1931年,林徽因受聘于北平中國營造學社。次年,為北平大學設計地質館和灰樓學生宿舍。在此后數年中,她多次深入晉、冀、魯、豫、浙各省,實地調查勘測了數十處古代建筑,梁思成合作發表了《論中國建筑之幾個特征》《平郊建筑雜錄》《晉汾古建筑調查紀略》等有關建筑的論文和調查報告,還為署名梁思成的《清式營造則例》一書寫了緒論。這是一本研究中國古代建筑必讀的重要工具書。
1936年,平津各大學及文化界發表《平津文化界對時局宣言》,向國民政府提出抗日救亡的八項要求,林徽因是文藝界的發起人之一。
1937年夏,她在山西五臺山地區發現中國最古老的一座木結構建筑--建于唐代的佛光寺大殿。正當她要進行深入研究時,“七七事變”爆發,她被迫中斷野外調查工作,不久,北平淪陷,全家輾轉逃難到昆明。次年,她為云南大學設計了具有民族風格的女生宿舍。
抗戰勝利后,林徽因全家于1946年8月回到北平。不久,她為清華大學設計教師住宅,并接受校外的設計任務。
1949年初,兩位解放軍的突然到訪,表現出的對重要文物古跡的保護態度,讓他們消除了對共產黨的疑慮,并應解放軍請求,編寫了《全國文物古建筑目錄》。此書后來演變成為《全國文物保護目錄》。是年,林徽因還被聘為清華大學建筑系一級教授。
1950年林徽因被特邀參加全國政協一屆二次會議,并被任命為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委員兼工程師,提出修建“城墻公園”設想。
1951年,47歲的林徽因為挽救瀕于停業的景泰藍傳統工藝,抱病與高莊、莫宗江、常莎娜、錢美華、孫君蓮深入工廠做調查研究,并設計了一批具有民族風格的新穎圖案,為“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蘇聯文化代表團”獻上一批禮品,深受與會人員歡迎。
1952年,梁思成、劉開渠主持設計人民英雄紀念碑,林徽因被任命為人民英雄紀念碑建筑委員會委員,抱病參加設計工作,與助手關肇鄴一起,經過認真推敲,反復研究,終于完成了須彌座的圖案設計。
1953年10月,林徽因當選為建筑學會理事;并任《建筑學報》編委。被邀參加第二屆全國文代會。
1954年6月,選為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55年4月1日6時20分,林徽因病逝于同仁醫院,享年51歲。林徽因治喪委員會由張奚若、周培源、錢端升、錢偉長、金岳霖等13人組成。4月3日,林徽因追悼會在北京市金魚胡同賢良寺舉行。去世后,她的遺體安葬在八寶山革命公墓,墓碑下方有一塊刻著秀麗花圈的漢白玉。這原來是為天安門前人民英雄紀念碑碑座雕飾試刻的一個樣品,人民把它作為一篇獨特的無字墓志銘,奉獻給它的創作者林徽因。
雖然林徽因已經離去50年了,但她就像一顆不夜的明珠,歷經歲月滄桑卻更加光芒四射、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