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機構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發現,與去年相比,在中國、美國和歐洲這三個世界上最大的市場,生產和安裝綠色氫電解槽的成本上升了50%以上,而不是之前分析所顯示的逐漸降低。
彭博新能源財經在其最新的《2024年電解槽價格調查》報告中表示,西方制造商價格上漲的主要罪魁禍首是通貨膨脹,這推高了美國和歐洲的材料、公用事業(如水和電)和勞動力成本。
同時補貼推出的延遲也減緩了綠色氫項目的規模擴大,這意味著電解槽制造商無法從規模經濟中受益,導致價格上漲的時間更長。
根據對50多家公司(其中大部分位于美國、中國和歐洲)的調查,彭博新能源財經的報告分析了更多關于大型綠色氫項目的數據,而上一次調查是在2022年進行的,上一次調查主要關注當時最先進的小型開發項目。
這一次,它分析了在小型項目中并不明顯的成本項目,例如與提供電網連接的變壓器相關的項目,這是大型設施的重要成本考慮因素,從而擴大了分析范圍。
這就是為什么數據顯示出中國制造商的成本也在升高,盡管他們受通貨膨脹的影響較小。
因此,中國制造的電解槽的平均系統級成本(包括電堆和配套裝置)現在處于600美元/KW的中等水平,而歐洲或美國制造的機器約為2500美元/KW。
彭博新能源財經指出,這使得西方電解槽的價格是中國同類產品的四倍,這一差距自上一份報告以來一直沒有縮小。
該研究機構此前曾預測,隨著更多大型項目接近完工,從2022年開始的三年內,成本將逐步下降。
然而,這取決于主要市場的通貨膨脹率回到2%,而這并沒有發生。相反,美國和歐洲的通脹率都穩定在3%左右。
因此,與BNEF在2022年的調查中預測的同比下降10%不同,安裝電解系統的資金成本中位數增加了57%。
新報告解釋說:“(2022年)BNEF預測,由于規模經濟、技術改進、垂直整合和較低的利潤率,2022年之后的三年內,EPC水平(工程、采購和施工)的資本支出將減少30%,同比保持不變,或者2023年總系統資本支出將比2022年減少8-10%。所有這些因素只有通過市場規模才能實現。”
事實上,大多數大型項目仍在等待2023年的最終投資決定,歐洲開發商等待歐盟首批補貼拍賣的結果——歐盟贊助的歐洲氫銀行(European Hydrogen Bank)和德國政府支持的H2Global,而美國開發商仍在等待政府對綠色氫的最終監管指導。
(素材來自:BNEF 全球氫能網、新能源網綜合)
(文圖有侵必刪)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