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將至,很多新人將結婚好日子都選在了“十一”黃金周期間。而對于很多上班族來說,此時又將是“紅包季”。
近日,在寧波某論壇,一網名為“熊愛”的網友發帖征求意見,稱一個不是很熟的老同學突然打電話邀請他去參加婚禮,他因為沒時間婉拒后,對方竟然發來了賬號,并明確提出建議價2688元。“我該怎么辦?給還是不給?”“熊愛”表示十分糾結。該帖爆紅的同時,引來板磚一地。
結婚同學發來賬號,并附建議價2688元
“熊愛”說,他和要結婚的老同學并不是很熟,近幾年都沒怎么聯系和走動。對方打來電話說十月一日要結婚,問他有沒有空參加。他因為“十一”早有安排就婉拒了。“可電話那頭笑呵呵地說,如果人實在沒時間來,同學的情份到了也是可以的……”幾分鐘后,那位老同學就發過來支付寶賬號,還附上建議價———2688元。
這下“熊愛”不得不好好考慮一下這紅包要不要給了,他說:“不給嘛又擔心哪天同學聚會的時候被他各種難堪;給嘛自己心里還是有點不愿意,畢竟在我們老家一般的同學給個1008元算不錯了。而且哪有連給多少錢都規定好的?”
網友認為這是“借結婚斂財”
“熊愛”表示內心很糾結,希望廣大網友支支招。有網友說:“如果你已結婚,收過人家的紅包,要適當增加,還人家人情。如果沒結婚,這種不怎么聯系的,就算了。”而多數網友都很堅決地表示這紅包不應該給。網友“吃櫻桃的小丸子”說:“這建議價也太狠了吧?赤裸裸地敲詐啊?”馬拉維土著@qq說:“這個明顯是借結婚斂財,我看還是不要送了,這種同學等你結婚了,他會和你斷絕所有聯系的,因為他的出發點是只想錢,不是想你!”網友“finding_nemo”說:“長期不聯系而且關系一般的同學還是果斷拒了吧,我碰到兩次都是這種情況,都是到現在有去無回。”甚至還有網友建議果斷把這個同學拉黑、拒交。
遠嫁國外的寧波媳婦:老外結婚一般送禮物表誠意
據了解,結婚現金紅包在其他很多國家并不流行,老外結婚仍保持著送禮物的傳統。
遠嫁美國的寧波姑娘Anica說,在美國結婚是不送紅包的,一般結婚的新人會列一張他們所需要禮物的清單,然后親朋好友會選擇自己要送的東西,并在清單上做備注,以免禮物送重復。“如果結婚新人經濟條件特別差,直系親屬認為現金對他們來說更實用的話,才會直接給現金。”
而嫁到德國的金女士告訴記者,在德國他丈夫的老家,新人絕對不會收現金紅包的,即便你給的紅包再大,也會被退回來。因為他們認為,你肯花心思去挑選禮物,才顯得有誠意。“記得當時我老公的朋友結婚,對方直接發來了一份愿望清單,上面都是居家過日子要用的東西,還標注好誰買什么。我們分到的是一套餐具,于是我就從國內買了一套景德鎮的陶瓷餐具。對方收到后非常開心。”金女士說,“以后他們在家吃飯時,會經常想起送禮物的人,這多有意義。”
另外,外貿資深從業人士張先生說,他和歐洲、美洲甚至東南亞等眾多國家的客戶、朋友結婚都是送禮物,“一般送對新人來說有意義的、或者自己認為比較有意義的東西。像我結婚時,很多外國朋友都送來了他們國家當地比較有特色的東西,甚至有個朋友還給我妻子送了一塊他祖母珍藏的絲巾。”
讓結婚禮金回歸原有的文化內涵
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現代管理研究中心博士游建章分析認為,婚禮禮金最初是一種文化禮儀,表達的是對新人的祝賀,就是不在乎數額多少,側重的是心意表達。后來結婚禮金逐漸演變為經濟互助的性質,即大家湊份子,集中力量幫襯剛組建家庭的新人。到現在隨著人們價值的多元化、生活交往形式的多樣化,一些人將結婚禮金引進到眾籌思維模式。
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來解讀網友同學索要結婚禮金的事情:比如當事網友認為自己和那個同學不熟悉,但也許對方認為他們之間關系很好,所以他主動討要紅包,并不覺得自己唐突;當然也有可能他的確目的不純,想借著這個機會謀私利。無論如何,還是呼吁大家不要讓結婚禮金變了味,要讓其回到原有的文化禮儀內涵上。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