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能量的傳遞,首先是人要學會感恩。”顏昌峰,貴陽市白云區一名普通的個體經營戶,可就是這么一個普通的人,卻心懷大愛,總在別人危難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
從小,他就有一顆助人為樂的心,會把身上的零花錢給要飯的人;寧愿自己挨餓,也要把生活費拿去幫助有困難的同學;做生意掙了大錢后,他又把大筆的錢花在公益事業上。
參與地震救援后,顏昌峰深受觸動,投入千萬元資金添置救援裝備,建成了一支國內領先的民間地震救援隊。此后,這支救援隊多次出現在各種災情現場。
多年的公益從善路,顏昌峰一直在追尋他心中的那個慈善“烏托邦”,在他所期望的那個世界里,人人都懷揣著感恩之心,社會一片和諧。
童年的經歷鍛煉了他
顏昌峰認為,童年窮困的經歷,及家人教育的不允許占他人便宜,還應盡最大的努力去幫助別人,是他一生最大的財富。
童年時期,為幫助家里減輕負擔,每天上學和放學,顏昌峰幫母親背爐具到校門口賣豆芽湯。后來,母親在校門口的小攤經營從豆芽湯拓展到賣牛肉,顏昌峰放學后的主要任務,就是幫母親宰牛割肉,有時還一個人跑到鄉下和農戶講價買牛,因此也練就一手宰牛絕技。
1984年,讀初三的顏昌峰考入貴陽耐火材料廠,成為一名打磚工。兩年后,顏昌峰帶薪當兵,服役三年后轉業,到貴陽市一家商業銀行當保安。
因一次意外犯錯,顏昌峰失去了銀行保安這份工作,先后嘗試販賣皮鞋、服裝、拉運礦石等維持生計。
起初虧得一塌糊涂,欠了很多錢。歷經幾次失敗后,顏昌峰得知拉運礦石能賺錢,幸運的是,兩位并不熟悉的好心人,借給他1000元的本錢,顏昌峰很快賺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經歷過“餓怕了、窮怕了”的日子,讓顏昌峰切身體會到,當人處在困境時,多么渴望得到一點幫助,這也是支撐他從事慈善的主要原因之一。
從資助困難學子到沒錢治療的貧困患者,即便是素不相識,只要有人需要幫助求上門來,顏昌峰幾乎沒有拒絕過。
這幾年,隨著生意越做越大,做慈善的他出手也越來越闊綽。
寒風中的綠絲帶
2008年雪凝期間,一位70多歲的老婆婆,想到醫院給生病的老伴送飯,卻站在路邊苦苦等不來出租車,冰天雪地里,老人凍得瑟瑟發抖。
路過此處的顏昌峰,把車停了下來,將老人扶上車送到醫院。還把自己的手機號碼留給老人,告訴老人若有接送需要,可隨時打電話聯系他,老人流下感激的淚水。
一位農民工從工地附近搭乘顏昌峰的順風車到達住處后,從褲兜里摸出皺巴巴的50元,鈔票上還沾著黃泥巴,遞給顏昌峰:“你拿去加油吧”。顏昌峰再三拒絕,這個中年漢子一下子哭了,他說自己從沒享受過這么好的事。
顏昌峰毅然將自己的兩輛豪華奔馳轎車、一輛現代商務車及一輛越野車組成愛心順風車隊,24小時免費接送市民,同時用家里的一輛面包車給停水居民義務送水,并在車玻璃上貼上了醒目的字牌“需要幫助請招手”。
顏昌峰的舉動,由此引發了一場“綠絲帶”旋風,100輛白云有車族加入“綠絲帶”行動中,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只要有群眾打來電話,他們都毫不猶豫地把對方安全送到目的地。
不僅如此,顏昌峰還協助白云區政府送發電機下鄉,與區應急分隊艱難在盤山公路上前進,為斷電、缺水、缺糧的白云一村寨送去所需品。
廢墟上的鮮花 給人希望與力量
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當天,顏昌峰與妻子通過紅十字等機構以及各募捐點零星捐款近6萬多元。隨后,他叮囑妻子把孩子照顧好,自己要跟隨共青團貴州省委組織的醫療救援隊出發去災區。
抵達災區后,顏昌峰立刻投入到救災中,冒著頻繁發生的余震,在災區搬物資,運災民。他無法讓自己靜下來。得知災區需要大量消毒工具及藥品時,他聯系兄弟、朋友們,總價值50余萬元物資很快運送到災區。
2008年5月29日,顏昌峰個人捐助50萬元在災區先期建設一所希望小學。
“看到災民們那種暗淡、失落、無助、悲傷、痛苦的眼神,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靜。”顏昌峰一直在想, 我還能為他們再做點什么呢?巨大災難對人心靈的創傷,光靠物資和錢是不能治愈的。于是,顏昌峰決定要將鮮花“鋪滿”震后的廢墟,讓災區人民看到生的希望和勇氣。
5月31日,顏昌峰發起了“綠絲帶·鮮花·精神家園”活動,組織了200萬枝玫瑰、康乃馨、非洲菊等鮮花送往災區,在四川德陽市、綿竹市人民廣場以及漢旺鎮廣場等地擺放花海造型,給災區軍民送去精神援助。出發前,顏昌峰在為64名志愿者每人購買了20萬的意外人身保險。
他和他的救援隊
2010年,玉樹地震后,顏昌峰率領由10名志愿者組成的貴州綠絲帶志愿者救援隊從貴陽出發,千里馳援玉樹。
“我們趕去現場后,因沒有重型裝備,無法進行一些破拆、挖掘、遠程搜救等工作,只能依靠雙手和鐵鍬等簡單工具,讓救援工作變得異常艱難。而此刻的時間是很寶貴的。”顏昌峰說,因此錯失了不少救人和挽回災民財產損失的良機。這讓他覺得很內疚,于是,他下定決心要添置設備,構建專業救援隊的想法。
玉樹地震救援回來后,顏昌峰一口氣砸進500余萬元資金,從德國、日本等救援設備較好的國家進口引入一整套地震災害救援裝備,包括救援指揮車、生活車、裝備車、液壓分離機、液壓救援頂桿、電鎬、液壓高壓機動泵和生命探測儀等地震救援設備。
受顏昌峰的行動感召,白云區愛心企業家陳躍東加入救援隊伍,無償捐獻一臺價值70余萬的大型吊車,供救援隊使用。救援隊隊員黃文靜也出資數十萬元購買并培訓了一只德國純種牧羊犬,作為救援隊的搜救犬。不料這只搜救犬剛入隊,就不慎走失,黃文靜再掏數十萬元,購買第二只牧羊犬,并送往西安作專業搜救培訓。
這支裝備水平堪比國家級的貴州民間救援隊伍,成為中國目前唯一擁有專業救援裝備的民間救援組織。如果有地震等災難發生,擁有20多人的專業救援隊伍,能在兩個小時之內集齊。
“幫助別人,最終會換來自己的快樂。”顏昌峰說,盡管有人誤解甚至嘲諷,但依然會選擇堅持,因為自己信奉慈善的力量,可以讓人們的生活更美好。
千萬元創建復圣書院
2009年,顏昌峰作出一個瘋狂的舉動——創辦復圣書院。復圣,就是要繼承先圣孔門德行,將之發揚光大。在他看來,這是一個日益浮躁的金錢社會,人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精神卻更加空虛。
隨后,顏昌峰在白云公園旁邊租下一間養老院,斥資800萬開始建設書院。質疑和非議接踵而至,大家對他的行為很不解。可顏昌峰堅持認為,一個“德行”不好的人,怎么能指望他獲得資助后心存感恩?又怎么能指望善心在他身上結出善果?與其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顏昌峰曾資助了一名大學生,除了承諾負擔其4年學費外,還逐月發放500元生活費。第一年,顏昌峰就為此花費了1萬多元。可這名大學生不但買高檔手機,還沉迷網絡不學無術。顏昌峰停止對其的資助后,他還發短信抱怨:“你把我送進天堂,也把我丟進了地獄……”
他說,這讓他很不是滋味,很有挫敗感。這些年,單單資助貧困大學生,他的花費達2000萬元,可是在這四五百名受助者中,懂得感恩的人寥寥無幾。
2011年,占地十幾畝的復圣書院落成。推開紅木門,走進古色古香的院落中,喧囂與嘈雜被隔離在外,院落中央,孔子像巍然屹立。
目前,復圣書院定期面向一般市民、大學生和公務員等群體,講授四書五經和《論語》、《道德經》等傳統儒家文化。進入書院學習的學員,不但分文不收,還可以免費食宿。
“希望通過傳統禮儀道德的熏陶,人們能卸下傲慢,重拾謙虛,懷揣著一顆感恩的心做人做事。”顏昌峰說,他所謂的感恩,并不是希望受助人如何回報他,而是受助人在成長有能力后,能去反哺社會,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將慈善進行到底
在顏昌峰看來,他之前做了不少公益事業,參加了省內外所有大天災的搶險救援,都是通過錢物救助別人,但這樣的幫助只是暫時緩解燃眉之急,對于長遠幫扶并沒有太大的意義。他認為幫助不是簡單的給錢,而是引導、教導受助者如何學會賺錢,給自己的兒女做榜樣,靠實踐去改變自己,做一個有擔當的人。
“幫助別人,也是幫助自己。”顏昌峰說,沒有誰是一帆風順的,今天他伸出援助之手幫助了別人,送走那些在寒風里的人,以后也許那天他的車壞了,換成他站在冷風中,也會有人來把他送到目的地。
人的生命是很短暫的,顏昌峰表示未來會一如既往地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掙錢和捐錢,是他后半身要堅持做的事情,要將慈善進行到底。